同治三年(1864年)六月,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天京,随后逮捕了企图趁乱逃走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。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,李秀成被捕后非但没有表现出誓死抵抗的英勇真牛所,反而态度低三下四,写下了一份详尽的关于太平天国的供词。
李秀成遇害后,曾国藩对这份供词进行了删改,并复印了多份呈报朝廷,而原始稿件则秘不示人。直到1963年,曾国藩的后人将这份珍贵史料公之于众,令史学界为之震惊,纷纷探究李秀成在供词中究竟说了些什么。
1864年7月23日清晨,曾国荃正沉浸在梦乡之中,忽听身下属下高声喊道:“抓到李秀成了!”他在半梦半醒间慌忙起身,甚至来不及穿衣服,就匆忙赶往现场。太平天国的起义长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,朝廷多次出兵围剿,而如今终于逮住了一个关键人物,曾国荃自然倍感振奋。
展开剩余74%为了防止李秀成挣扎真牛所,四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将他牢牢捆绑,跪在大堂中央。曾国荃换好衣服后,端坐大堂,声音威严地喝道:“李秀成,老实交代!”然而,李秀成面对审讯,神情冷静,既无惊慌也无回应。
看到李秀成的沉默,曾国荃感到颜面尽失,怒火中烧,便抓起一把尖锐的工具猛然刺向李秀成。没多久,李秀成身上布满伤痕,鲜血淋漓。但他挺直身体,怒声质问:“曾国荃,我们不过是立场不同,何至于成为死敌?为何要对我下如此狠手?”
旁边的军师赵烈文担忧曾国荃怒火中烧,可能会当场杀死李秀成,难以向朝廷交代,便贴近耳边低声劝说道:“将军,李秀成身份重要,不能轻易处置。”这番话非但没能平息曾国荃的怒气,反而激起他更大的愤怒,“这等贼人留着做什么?难不成还要送北京给皇上?”他下令对李秀成施以严刑,看到对方痛苦挣扎的模样,方才觉得满意。面对两人的激烈对立,赵烈文也无计可施。
五天后,曾国藩亲自抵达南京,当晚亲自审讯李秀成。与曾国荃的粗暴截然不同,他展现出和蔼的面容。见到身陷囹圄的李秀成,他感慨道:“你就是鼎鼎大名的李秀成?我敬佩你是一位英雄,只是命运弄人。”李秀成意外在敌营遇到这样的态度,内心的倔强也随之软化。
曾国藩为了拉近双方关系,命人解除对李秀成的束缚,换了更宽敞的牢房,还安排医生为他疗伤。在这种礼遇和关怀下,李秀成逐渐被感化,决定写下一份投降供词。这份供词他非常用心,反复斟酌措辞,花费十天时间,写成了六万字的详尽材料。
李秀成原以为被捕后将遭受侮辱和严刑,甚至尸骨无存,但没想到曾国藩竟如此宽厚相待。正是这种尊重与理解,让他最终选择妥协。在供词中,他多处称赞曾氏兄弟,称他们胸怀救世之心,令人敬佩。谈及曾国藩的湘军时,也极尽阿谀奉承,称赞他们战场表现卓越,战斗力强大。
然而,他又不愿轻贬自己和太平天国,供词里为了显示自身聪慧,刻意贬低其他军队,尤其是满洲八旗和清朝其他部队。他以为这样能换得一线生机,殊不知对手是政治经验丰富、深谙人性的曾国藩。
曾国藩稍加思索便觉察出李秀成的用心叵测,决定对其生死做出最终裁决。可怜李秀成怎料自己阿谀奉承竟成反噬,他甚至愚昧地劝曾国藩另立山头,自立为帝。皇帝对曾国藩和湘军早已忌惮多时,积极寻机削弱他们,李秀成的供词无异于递给皇帝一把致命利刃。
曾国藩对这份供词极为重视,一旦收到便立刻着手修改。原本六万字的内容被删减至两万余字,删除的主要是劝曾国藩称帝、夸赞湘军、贬低八旗及清军的话语。起初,曾国藩打算将李秀成送至皇帝处,由朝廷裁决其生死,但细读供词后,他改变态度,决定速速处决。
1864年8月7日清晨,李秀成被曾国藩命令处死,遗体的头颅被装进一个小木笼真牛所,沿街示众,以儆效尤。原稿则由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秘密保存于藏书楼中,几十年间无人知晓。直到1963年,曾国藩后人曾约农将这份手稿刊印出版,才使这段历史文献重新公诸于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银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